儒家对「人道」观的观点
儒家哲学之「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人要讲人伦,才能称之为人,人伦,就是以「仁义礼智信,廉孝忠辱耻」这些伦理准则。《道德经》里面有提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周天子式微以后,天道圣人的统治思想体系崩解,「失道而后德」,所以孔子讲仁德的思想出来了。儒家认为人本为善,人应该弘扬人道,进入社会,把人的道德应用出来,影响人群。所以儒家强调「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肉身成道,故需入世」。
儒家哲学中,其实也讲「天道」,但总是倾向于将「天道」与「人道」结合在一起,强以「人道」来展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概念。 因此,「天道」的成果仍是人为的。庄祖鲲在他的写作,「说禅论道」以书写,「儒家的入世精神,表现在其强调经世致用的观念,也就是透过人世和为政,达到致天下于太平的抱负。这也就是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内圣外王的观念」。
基督教对「人道」观的观点
圣经记载,在亚当与夏娃还没犯罪之前,人性是善的,因为神是按着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人,但因亚当与夏娃的堕落,人就不能行善,人的本性就变成恶了。
基督教对「人道」与入世的看法是「在世而不属世」,所以,基督徒先要保护自己不被世界的风俗影响,然后才有能力将基督的福音弥漫世界,感化人的生命。正如保罗在腓立比书2:14-15那里写,「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做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
儒家对于「人道观」的观点基本上是与基督教相似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当与儒家信徒谈论福音时,可以从「人道观」切入。例如谈论:「为什么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不一样的呢?」然后就可以谈论基督教的观点。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人能得教、称义、行善是在乎神的恩典,不是在乎人的作为。这是基督教与儒家的「人道」观最大的分别。
林宗谊牧师收集和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