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
1897年东京帝国大学设立宗教学专业时,首任教授姉崎正治(1873-1949) 以自己在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和岩手县等地)的实地宗教调查为基础,在《哲学杂志》第130期上发表了《中奥的民间信仰》一文,在此“民间信仰” 这一学术用语首次被提出来【1】。姉崎正治用这一概念来表达那些不能被归纳到正统宗教中的信仰习惯,而这些习惯恰恰是地域社会中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此后民间信仰这一学术用语便被日本学者广泛运用,据民俗学者铃木岩弓的统计,截至1945年8月,日本曾使用“民间信仰”概念的著书有8部,论文59篇。【2】至于其具体的定义,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阐释、理解。
清末以来,我国学者对“民间信仰” 的研究,则是把它当作“迷信” 来批判而开始的,并没有像日本学者那样视其为宗教形态而展开系统的科学研究,提出“民间信仰” 的学术定义,甚至于连“民间信仰” 这一学术名词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最早由谁使用,现在都不得其详。
按照近代中国学术发展的一般情形,可以认为,“民间信仰” 这一学术用语,可能直接由日本输入。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大百科事典》,对民间信仰(Popular Religion)作了如下定义:“民间信仰是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仰)”。【4】可以说,这一定义是对日本近百年来民间信仰研究积累的总结。
按照这一定义,可知民间信仰这一概念,是与教团宗教相区别而产生的。其核心的要素是:(1)没有教义、经典;(2)无教团组织;(3)地域性;(4)流行于普通百姓(“庶民”)中间。
至于中国,《辞海》“民间信仰” 条则作如下定义:
“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民间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也不像宗教信仰更多地强调自我修行,它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万物有灵论,故信奉的对象较为庞杂,所体现的主要是唯心主义,但也含有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成分,特别是民间流行的天地日月等自然信仰。” 【5】
《辞海》的这一定义与平凡社《大百科事典》相比,显得过于繁琐,且不够全面,还沿袭了视民间信仰为“迷信” 进行批判的传统。相对而言,平凡社《大百科事典》的定义更为全面而简略。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民间信仰” 这一概念,都是为了区别于“教团宗教” 而产生的。
如果以“教团宗教” 标准来定义“宗教” 这一名词,民间信仰显然还不能称为宗教。但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含义应该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6】。
从这层意义上而言,民间信仰显然属于宗教的范畴。事实上,英文的Popular Religion,日文的民俗宗教、民众宗教已经很清楚地说明它是一种宗教。过去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以无组织、无教义为由,否定民间信仰是一种宗教,这些观念实际上是受教条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其结果是只有那些有公认团体、服从统制的教团宗教才被定为“宗教”,而历史更为悠久、影响更为深远的民间信仰则被定性为“封建迷信”,并成为打击、禁止的对象。
关于传统中国(Traditional China,指近代化以前的中国)的民间信仰,最近40多年来欧美学者的研究相继表明,这一定义似有修正的必要。早在20世纪60年代,华裔美籍学者杨庆堃就已指出,宗教因素在规范化的中国社会生活中,是在日益扩散的【7】。
近年来,欧美学者也已渐渐形成共识,民间信仰并非是单纯的“庶民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精英阶层(包括皇帝及各级官僚)也享有同样的信仰。也就是说,欧美学者已逐渐摒弃把民间信仰视作是庶民信仰的做法,而倾向于把其视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在以往的欧美学界(基督教传统国家),民间信仰通常被归入宗教残存的范畴(left-over category),即没有被宗教所吸收而残留下来的东西,是一种落后的信仰形态,应该说这样的看法是建立在欧美社会传统的基础上的。可能由于受欧美学界的影响及我国现代化(主要是西化)进程落后所致,近代以来,我国学界一直都把民间信仰视作是尚未发展成宗教的原始的、落后的信仰形态。
最近数十年来,随着人类学者对汉人社区调查及研究的深入,这种观念日益受到挑战、修正。20世纪90年代后,欧美学界已开始把民间信仰当作与佛教、道教、儒教享有共同基础,与三教相并列的,而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 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第四传统的东西【8】。
还有部分学者,如Lloyd E. Eastman认为民间信仰可以看作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起源在先史时代, 近世以来则从道教、佛教等教团宗教那里获取并继承了各式各样的观念、性格【9】。另外人类学者John Clammer在其探讨新加坡华人社区信仰的论文中,提到了“华人宗教” (Chinese Religion)这一术语, 并作了如下简明的解释:
“华人宗教” 这一用语,应理解为把大乘佛教、道教, 甚至是些许的儒教,与大量的灵媒进行很有特征的融合【10】。这里的“华人宗教”,显然就是指近世以来的中国民间信仰,他的这一表述,倒是非常确切地描述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实况。中国人之所以崇信神灵,就是相信通过祭祀、祈祷某一神灵,可以得到该神灵的佑助,实现自己心中的所想。这其实就是东亚地区民间崇拜的最大根基所在,有关这一点,早在一百多年前姉崎正治就已注意到了。至于崇拜什么神灵,那就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喜好,但其崇拜本质却是一致的。
从学术界对民间信仰这一名词的定义及其后来的修正过程来看,过去我们对民间信仰的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渐渐发现,民间信仰其实是全体中国人的一种宗教传统。
资料来源:
注释:
【1】【11】姉崎正治:《中奥的民间信仰》,《哲学杂志》第12卷第130号,明治三十年(1897)。
【2】铃木岩弓著、何燕生译:《“民间信仰” 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变》, 《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
【3】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4】《大百科事典》第14册,东京平凡社1985年版,第558页。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20页。
【6】任继愈主编《宗教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712页。
【7】Yang, C. 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and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1, p. 296.
【8】Ebrey, Patricia Buckley and Peter N. Gregory," The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Landscape. " In Ebrey and Gregory, eds.,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p12.
【9】Lloyd E Eastman, Family, Field, and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p41-42.
【10】Clammer, John. " Religious Pluralism and Chinese Beliefs in Singapore" , In Cheu, Hock Tong ed. Chinese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Southeast Asia, Selangor Darul Ehsan: Pelanduk Publications, 1993, p199.
本文转载自:《江汉论坛》2009.3)朱海滨
(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 全文完博讯www.peaceh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