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西族 |
||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 |||
納西族 | 簡介 | Top of Page |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西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份,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東巴經>>,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他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現在通用漢文。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
納西族 | 歷史 | Top of Page |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這一族名來源於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其先民在晉代史籍中稱“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們先向南遷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遷到雅壟江流域,後又西遷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們聚集在麗江、永寧一帶,先後被吐蕃(藏族)和南詔(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統治。三國時內部已有階級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詔(磨些詔),為六詔之一,後為南詔所滅。南詔統治者曾將上萬戶的磨些人遷到昆川地區,這些磨些人後來與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邊的漢人也融合到納西族中。從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領先後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其管轄地區基本上都已進入封建領主制發展階段。尤其是清初實行“改土歸流”後,納西族封建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定名為納西。納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產生於西元7世紀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的《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 |
納西族 | 音樂 | Top of Page |
|
納 西 族 約 有 二 十 三 萬 人 口 , 主 要 聚 居 在 雲 南 省 西 北 部 的 麗 江 納 西 族 自治 縣 , 其 餘 分 佈 在 西 藏 的 芒 康 縣 , 納 西 語 屬 漢 藏 語 系 藏 緬 語 族 , 他 們有 自 己 的 文 字 , 納 西 人 信 仰 東 巴 教 , 喇 嘛 教 。
納 西 族 的 敘 事 歌 , 山 歌 , 小 調 在 民 間 廣 泛 流 行 , 樂 曲 旋 |
納西族 | 禮儀 | Top of Page |
納西族很重視人際關係,重感情交往,患難與共,講求禮尚往來。尊老愛幼是納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重。凡遇天災人禍,婚喪嫁聚,親友村鄰都會主動接濟幫助,不計報酬。好客是納西族的傳統美德,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若村中或家╴來了客人,男女老少都會起來打招呼,熱情讓坐。在家╴,年青人要先顧老人吃和睡,要給老人端洗臉水、洗腳水,此種美德世代相傳,至今尤然。 |
納西族 | 慶節 | Top of Page |
納西族以農曆記年。主要節日“三月龍王廟會”、農曆正月十五日的"米拉會"(即棒棒節)、夏曆七月中旬舉辦的麗江七月會,也稱為"七月騾馬會"。等。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後按戶分食。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著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 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舉行朝拜女神山的活動,這是一個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眾節日。這天人們穿著盛裝,聚集在獅山下燒香,喇嘛念朝山經,人們向女神敬獻酒肉及水果,並叩頭朝拜。 二月初八的北嶽廟會,納西語稱作“祭三朵”,這也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朵”的傳統節日。北嶽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嶽,三朵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相傳,古時有一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一塊奇異的雪石,遂背回家去,走到現今的廟址時,雪石異常沉重,就歇下休息。再想背起趕路,雪石重不可移,人們認為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廟祭供,從此,人們常常見到一位身著白甲,戴白盔,執白矛,跨白馬的天神,經常顯靈,保護這裡的上地和人民。納西人認為三朵就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屬羊日,要用全羊隆重祭奠。廟會期間,正是茶花初開時節,屆時,人山人海.煙火繚繞,花開四野,人們四散野餐,信徒燒香磕頭。此廟會之隆重與氣氛,冠麗江所有廟會和節日之首。 |
納西族 | 婚俗 | Top of Page |
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母系制遺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結構中,只有母親血統的親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母親的親生兒女以及母親姐妹的親生兒女,生身父親被視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婦女的地位顯赫,家長由長輩高的婦女擔任。她還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產也依母系原則繼承。 與這種母系家庭相適應的婚姻制度,人們習稱為“阿注”婚。“阿注”意為“朋友”、“伴侶”。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屬不同母系血緣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意願挑選心上人,只要彼此樂意,便互贈手鐲,腰帶一類的禮物,並開始過起了偶居生活。由於他們分別在兩個家庭╴生產、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臨後才去女家訪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親姓氏,並歸母親家庭撫養,男子對子女們沒有任何權利和義務。由於這種婚姻家庭沒有經濟等方面的必然聯繫,所以男女雙方的離異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絕來訪或男子停止訪宿,“阿注”婚便宣告結束。 |
納西族 | 服飾 | Top of Page |
納西族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繡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係百褶圍腰,穿船形繡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繡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髮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髮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嵋。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經為二寸左右的繡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鬥,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倣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
納西族 | 飲食 | Top of Page |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幹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肴。 納西族古代以牛肉、羊肉、牛肉、養麥、稗幹、園根(蔓青)為主食。後來,在漢、白族影響下,農業發展較快,生活習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麗江壩區以玉米、小麥、大米為主食,山吃大麥和豆類。瀘沽湖。中旬、鹽源、木╴等地的 納西族,以稗子、肯棵、玉米為主食,輔以養子、大米、小麥和 上豆。麗江壩區的村民於房前房後種菜,自己食用。 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麵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瀘沽湖摩梭人,男女均愛吸份未狀的"蘭花煙”,吃自製的帶酸味的“棱╴瑪酒"。主婦在每年殺年豬後,要趕做儲存腌肉。麗江的火腿粑粑、寧菠的琵琶肉,滬估湖地區的酸魚和魚幹,都味美可口,是納西人待客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
納西族 | 建築 | Top of Page |
納西族的建築古樸典雅,麗江古城的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個建築群都是土木結構的瓦屋,建築上的門窗、牌樓上有精工細雕的圖案,題材豐富,線條生動蒼勁,形象栩栩如生,顯示了納西民族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麗江古城有“東方的威尼斯”的美譽。瀘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則以整根圓木堆垛成壁,用樹塊劈成板做瓦,井幹式的造型,整幢房屋不用一顆釘子,也不用磚瓦,不僅冬暖夏涼,還特別防震。四合院直觀的反映其婚姻形態、家庭組織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會的一種形式載體。 |
納西族 | 習俗 | Top of Page |
納西族性格熱情開放。有著知書識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可蹺二郎腿;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也不能翻弄灶╴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唱山歌,吹口哨;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或連繼夾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
納西族 | 宗教 | Top of Page |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也就巫師和祭司。東巴文化與東巴教密不可分。東巴教是唐初納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礎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東巴多才多藝,集寫、畫、唱、舞於一身,因而他們成為納西族古老東巴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繼承者。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永寧又稱“達巴”),是一種受藏族銘教(黑教)影響的原始巫教,崇奉多神,山水風火等自然現象均視為神靈,非病死者及冤家仇人則視為惡鬼,凡遇疾病、婚喪、節日等都要請東巴唸經。東巴沒有寺廟,一股都是不脫產的農民。納西族地區又是佛教(禪宗)和喇嘛教(密宗)交匯的地方,紅教喇嘛寺從藏區往南傳到麗江為止,撣宗和尚廟由內地往北傳也到麗江為止,所以納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還有信道教的,形成了信仰多種宗教的民族。 東巴教是納西族全民信奉的古老宗教,源於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為基本內容,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和卜卦等活動為其主要表現形式。 東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飾,法事亦十分繁雜,全年幾乎每月都有大小不等的法事活動,主要分祭祀、喪葬、禳災、卜卦、賜名五大類,其中祭天最為隆重。 |
納西族 | Top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