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

 

 

首頁>寰宇風情>中華五十六民族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侗族    簡介 Top of Page

  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劍河、三穗、鎮遠、銅仁、江口等縣(市)和玉屏侗族自治縣,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縣及綏寧、會同、黔陽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羅城、環江等自治縣。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豐等縣(市)還有數萬人。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用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已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侗族    歷史 Top of Page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份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份移至廣西定居下來。12-13世紀,江南一些漢族人因亂戰而遷到侗族地區;14世紀,從江西遷移來大批的漢族農民;14世紀末,又在侗族地區屯軍,軍人多為江西籍的漢族人。以上這些移民和屯軍,以後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    音樂 Top of Page

侗 族 約 有 一 百 四 十 二 萬 五 千 多 人 , 分 佈 在 貴 州 , 湖 南 , 廣 西 三 省 交 界地 區 。 信 奉 多 神 , 特 別 尊 崇 『 聖 母 』 , 使 用 侗 語 , 沒 有 本 民 族 文 字,一 九 五 八 年 設 計 了 拉 丁 字 母 形 式 的 文 字 方 案。

『 侗 家 人 人 會 唱 歌 』 , 侗 歌 有 數 十 種 唱 腔 , 每 種 唱 腔 又 有 數 種 不 同 的曲 調 , 以 唱 『 侗 族 大 歌 』 而 獲 聲 譽 。 樂 曲 描 繪 了 金 秋 時節 , 人 們 端 起酒 杯 , 唱 起 歌 謠 , 慶 賀 豐 收 , 祈 禱 著 來 年 的 好 運 。

侗族    禮儀 Top of Page
  侗族家?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侗族    慶節 Top of Page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繫在一起。 

  新婚節 

  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架橋節 

  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 

侗家鬥牛節的來歷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住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興鬥牛的。後來記不清是哪朝哪代,有個叫愛牛的老者興起鬥牛活動後,從此,每年夏曆九月九日,都要舉行鬥牛節。 

  傳說,愛牛老者住在牛王寨。他從會走路的時候起,就跟著牛屁股轉,對牛感情很深。後來,他以放牛為生。一晃眼,已經年過四十。不知道養了多少頭牛,但沒有一條是他滿意的。他決心走村串寨買一條好牛。也不知他走過多少村,串過多少戶,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們只記得他回到家的那年,兩鬢已經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壞他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來。從牛眼到牛鼻,從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優劣。你若同他擺牛的事情,他三天三夜也擺不完。 

  他來到一個叫做溝洞的地方,發現了一條寶牛,高興極了。 

  “嘎老,你這牛賣不賣?”他這樣問養牛的人。養牛的老者早聽說愛牛老者是個識馬認牛的能手。“他既然想買,我這頭牛一定不差。”養牛老者心?這樣想。的確,養牛老者這頭牛的來歷是不平凡的。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蹤了。養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後來順著牛的蹄印,找到溝洞,才把牛找到。牛主人見溝洞是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就在這兒定居下來。這以後,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孫···養牛老者一家三兄弟。如今也有一寨人了。自從他祖宗跟牛祖宗來到溝洞,他家喂豬豬長得肥,養鴨鴨不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是人發千口,糧發萬擔。由於這牛有這樣一段不平凡的來歷,養牛老者有意把牛價抬得高高的。誰知愛牛老者一聲不響就把牛買下了。愛牛老者剛把牛牽出門,有個好心人勸他道:“嘎老,你買拐了!”“你曉得個屁!”愛牛老者捋捋鬍子,像得勝似的,笑咪咪地對那個人說:“這是條保家牛,得了它,火旺家發,是個無之寶!”“何以見得?”那人不解地問。“你看,它額凸,角翅,腰直(俗稱三翅)。腿粗,蹄甲堅硬;那蹄殼的花紋織成五個大字;天下我為王。”因為這是已經到手的貨,愛牛老者毫無顧忌地誇者。那個人看了看,果然有那麼幾個大字,連忙點頭稱讚。愛牛老者見那人如癡如醉,又神秘地說:“還有哩!你看,它右耳內還有一根卷須。這是根龍須,最能打架。”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紅長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從牛頭扯到牛尾巴上去。 

  愛牛老者高高興興地趕著保家牛往家走。保家牛翻過著牛場,走過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愛牛老者雖然身骨報硬朗,走起路來能跟小夥子比,可他哪趕得上力大無比的保家牛?一轉眼,保家牛昂頭甩尾,掙脫了他手中的索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當他氣喘吁吁趕到犀牛潭邊時,突然有一頭犀牛躍出水面。它噴著鼻,甩著尾,走上岸來與保家牛角鬥。保家水睹牯牛見犀牛個兒雖然比自己長大,角卻沒有自己的長,而且又是獨角,就用蹄抓了兩下地皮,屙了一泡屎和尿,瞪著紅通通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過去。 

  保家牛與犀牛在岸上鬥了好一會,就轉入水中去了。它們在水中繼續角鬥,激起千層濁浪,掀起萬朵銀花,把個犀牛潭的水攪渾了,把個紅彤彤的太陽鬥暗了。它們幾沉幾浮,左抵右觸,鬥了三天三夜。難分輸贏。 

  看的人越來越多,扶老攜幼,提米帶肉,熱鬧極了。 

  大家看得高興,愛牛老者卻心事重重。他正在考慮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來。他想呀想呀,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即用牽子套牛腳桿。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來兩根大粗索,聽他一聲號令,許多水性好的小夥子使潛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兩頭牛正鬥得難分難解,都沒有注意後面來人。 

  犀牛雖然希奇,但愛牛老者並沒有要它。他叫大夥把它宰殺了。讓眾鄉親歡歡喜喜地飽餐了一頓。這一天,正是夏曆九月初九。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為了紀念保家牛斗犀牛的勝利,每年夏曆九月九日,愛牛老者都領著鄉親們來到犀牛潭邊放牛打架,歡慶豐收。 

  這就是鬥牛節的來歷。
侗族    婚俗 Top of Page
4.45 million (1997)
侗族    服飾 Top of Page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

  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侗族荷包

  刺繡工藝品。流行於廣西三江。婦女腰間飾物。形似葫蘆,長
12厘米,下寬8厘米,以粉綠色做地紋,上繡自由式花草、動物紋樣,用玫瑰紅、桃紅、群青、草綠、墨綠、金黃、銀色絲線織成。葫蘆邊緣有紅、藍二色花邊,兩側有紅、綠二色吊穗。

侗族耳環

  銀飾工藝品。流傳於廣西三江、龍勝,湖南新晃、通道,貴州黔東南地區。婦女耳垂裝飾。一般呈環形,同鑰匙圈大小,不封口,尾部勾著圓形、扁形或帽形雕刻精美的裝飾物,多用細銀線彎結成果狀、花狀或繡球狀。其周圍、下方吊著小魚、桃形、扁長體、菱形、塔狀等各種小飾物,上刻細小花紋。有的耳環形似竹根,上塗琺琅。還有的用一戴細銀線纏繞在環形圈上,未纏線處塗琺琅花紋。因使用人和場合不同,亦有區別。小孩、老年婦女所戴較為簡單。青年婦女戴者叫「色板」,紋飾豐富,節日盛裝時還戴兩三對,顯示其美麗、富有。 侗族胸兜花

  刺繡工藝品。流行於廣西三江。婦女胸圍花飾。侗語稱為「深」。長13厘米,寬17厘米。紋樣多採用喜鵲、谷穗、楊梅、荔枝等花鳥紋樣,配以銅錢紋樣,含富貴吉祥之意。在黑底上配以水紅、桔紅、湖藍、群青、粉綠等色。多以湖藍色作為底紋,與各種色彩的花紋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當地民間藝人叫「襯花」。在刺繡之前先剪也紙稿,然後將紙稿貼底紋上,用齊針繡出。下部則配以繡有二方連續幾何圖案的織錦。 

侗族銀飾

  金屬工藝品。流行於貴州、湖南、廣西等侗族地區。婦女喜戴項圈、手鐲、耳環、頭花等。姑娘們參加婚禮和節日盛裝時尤不可缺少。

侗族    飲食 Top of Page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饑,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羅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於宋代。 

  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肴。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腌魚、腌豬排、牛排及腌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腌魚以入冬最佳,腌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製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    建築 Top of Page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他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啣接,全長
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侗寨鼓樓,外型象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
2 0 多米,1 1 層至頂,全靠1 6 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 0 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杆,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 
侗族    習俗 Top of Page
  侗族家?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戶內供奉祖先的神龕,為最神聖之處。一切兇器,刀、松、劍、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準放置其上。否則,為對神神大不敬,會招致懲罰。寨內舉行禳災等祭禮活動期間,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標誌為用斑茅草打4個結,結成十字,懸於寨子口處。 

  到侗族家?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
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
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後十天內,選其中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進行祝賀。孩子周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的吃周歲酒)。 

侗族    宗教 Top of Page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     Top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