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族 |
||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 |||
|
羌族 | 簡介 | Top of Page |
羌族,有人口198252人;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 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綿陽市的北川等縣。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党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少數學者解讀。羌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會唱民歌,歌詞多為4或7 個音節一句,類似於漢文中的四言詩與七言詩。從內容來說,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慶歌和喪歌等。 羌族樂器中最著名的首數羌笛。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幹壽”等。 |
羌族 | 歷史 | Top of Page |
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記載表明,殷商時期,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已經是十分活躍了。當時奴隸制的殷王朝經常俘虜羌人去當奴隸,可是在殷王朝中卻有羌人的首領作官。西元前1088年之時,周武王以周人為主並聯合了羌、蜀、盧等部組成軍事聯盟,推翻了暴虐的殷紂王朝。 殷商時,羌人活動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大都在黃河、湟水、洮水、岷江上游一帶,而以黃河、湟水、賜支河為中心。 公前4世紀末葉,秦獻公時起,一部分羌人開始向西南及西北大遷徙,有遷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寧河流域,有的則遷往青藏高原。 西元前206年,漢代封建王朝強盛。漢武帝時,在甘肅走廊設立了河西4郡,此時仍居在西北的羌人有許多逐漸向內遷徙,附居塞內而與漢族錯居,從事農業生產者亦日益增多,私有制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地走了封建制度的軌道。此時羌人,有先零、研種、燒當、封羊、勒姐、女若、廣漢、武部等部。各部落統治階級互相掠奪。從漢武帝時起,羌人大量地內附定居,以後逐漸被當地漢族同化。 隋唐以來,岷江上游一帶的羌人,處在漢族人民和興起於雅魯藏布江域的吐蕃人之間,成為漢族地區和吐蕃聯繫的紐帶,中原的鹽、茶、布、生產工具與邊區的馬匹、藥材、皮毛的交易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政治、經濟聯繫較為密切,這些地區的羌人,從唐朝起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入籍”,成為唐朝管轄的地區,而另一部分則處於吐蕃政權的統治之下,定居岷江上游部分地區。 岷江上游的羌人,據《四川古代史》載,係秦漢及其以後時期從河湟一帶遷來的羌人與當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今羌民族。漢代以後,西北部的羌人經過兩次較大的遷徙,來到岷江上游地區。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次是隋唐時期,當時岷江上游已定居著被稱為西山(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的統稱)諸羌人的羌人部落。隋唐時期由於吐蕃王朝向東擴展,河湟一帶的羌人相繼內遷,其中一部分到了岷江上游的茂州一帶,這些人逐漸成為岷江上游羌族地區的主體民族。說到岷江上游羌人的來歷,在羌族人民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遠古時候,羌人曾有一次大遷徙,其中一支後來定居於岷江上游。此時,羌人的祖先遇到一支“戈基人”;他們身強力壯,羌人與“戈基人”作戰,屢戰屢敗,準備棄地遠遷,幸而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才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並在頸上係羊毛線作為標誌,終於戰勝了“戈基人”。此後,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羌人為報答神恩,奉白雲石為最高天神,這種習俗相傳至今。這段傳說,實際說明瞭羌人歷史上遷徙的一段真實歷史。這個傳說和史書記載及考古資料結合起來印證,就知道氓江上游的羌人最遲在漢代就已定居於此。 羌族約有萬餘人,分佈在四川省境內,羌語屬漢藏語 。 |
羌族 | 音樂 | Top of Page |
羌 族 約 有八 萬 餘 人 , 分 佈 在 四 川 省 境 內 , 羌 語 屬 漢 藏 語 系藏 緬 語 族 ,他 們 使 用 漢 語 文 , 羌 族 信 仰 喇 嘛 教 及 原 始 崇 拜 。
『 不 唱 山 歌 不 高 興 , 唱 起 山 歌 好 寬 心 』 , 在 羌 族 人 民 生 活 中 , 歌 與 舞佔 有 不 可 缺 少 的 席 位 。 樂 曲 中 質 樸 , 活 潑 的 旋 律 , 有 力 的 切 分 節 奏 ,表 現 了 他 們 純 樸 的 精 神 風 貌 。 |
羌族 | 禮儀 | Top of Page |
在西南羌族等少數民族中流行著一種飲咂酒的待客禮儀。家有貴賓至,主人往往請客人喝當地特有的泡壇酒(即“咂酒”),以表敬意。先將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罈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設座,客人圍桌而立。飲前,主人叫主婦出來啟封開壇,並端上一隻盛滿熱水的盆或碗。人們以通節細竹就水中一吸,然後注入酒罈中,使酒不歉不溢。接著,主客輪流以細竹吸酒而飲。酒液將完時,須加水,直到酒味清淡為止。 |
羌族 | 慶節 | Top of Page |
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面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舉行祭山會的時間各地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式極為複雜,所獻犧牲因各地傳說不同,圖騰不同而有差異,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種。大典多在神樹林一塊空壩上舉行。一些地方祭山後還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羌年節於每年家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隻黑公羊、1隻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祐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過去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嘗各自的祭祀食品。 |
羌族 | 婚俗 | Top of Page |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無戀愛自由,視自由戀愛為有損家風,婚姻不能自由,封建買賣婚姻盛行,兒女婚事均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訂婚時經三道程式,首先“開口酒”,即許口酒。當男女還未成年時,男方請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說親,如同意則由家長提出一定時間,男方到女方家辦酒席宴請,名“開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數目,雙方議定,表示訂婚初步成功。數月後,男家去女家備酒席招待近親,稱“小定酒”,此時要送上些彩禮,置於神臺之上,以示莊重。“大訂酒”上,兩傢具體商定結婚日期,男方要大宴賓客,款待女方親朋,此時男方根據議定交清聘禮,特別要備一分銀子奉送岳母,在整個訂婚過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於房內或親友家中。 結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謝客”三道儀式。“女花夜”,由女方備咂酒兩壇招待前來慶賀、送禮的客人,男女各一壇,大家跳舞、唱歌慶賀。“正宴”即娶媳婦,男方備三匹馬前來迎親,一匹新娘乘騎,另二匹伴娘騎,伴娘係內親閨女。新娘穿著特製的紅嫁衣,腳穿由家嫂做的紅繡花鞋,由其親兄弟背出大門上馬,新娘手蒙臉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僅是走走過場。父母將平日為新郎做的鞋、襪等塞進背兜,讓女兒帶到男家。拾掇停當,樂隊吹起嗩吶相送,送親者背起箱子,抬起櫃子,熱熱鬧鬧送新娘出嫁。 送親途中,如經過親戚家門口,便由親戚擺設茶席、備糕點水果等招待送親隊伍,炮手放三聲明火槍以示到達,男方親戚手捧麵條上前敬獻,伴娘同送親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齊集寨頭,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給伴娘和牽馬人少量下馬錢,否則不下馬。下馬後新郎在門口撒把米於地下,廚師提只雄雞,宰殺後灑雞血於大門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進門搶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後,設在露天壩子的盛大宴會便開始了。貴客們邊吃邊喝、邊歌邊舞,先唱“讚新娘”的酒歌,歌詞內容是讚頌新娘的美貌,從頭唱到腳下,後唱“讚新郎”,稱頌新郎人品端莊、精明能幹。人們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備兩席“謝客”,整個儀式才結束。婚後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羌區還有搶婚的習俗。當男方求婚遭拒絕對,乘女子在外勞動或外出時將她搶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豬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於生米已煮成熟飯,女方也就答應。女子不願者,可於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搶婚時可搶姑娘,也可搶寡婦。 |
羌族 | 服飾 | Top of Page |
羌族的服飾較為樸素而華麗,男人喜著青色或白色頭帕,穿自製的麻布長衫,外套一件無袖子的羊皮褂子,這種褂子可用來防寒、擋雨、墊坐。腳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繡有雲彩圖案及波紋,鞋尖微翹 ,還穿皮鞋、布鞋腳上裹牛、羊毛制的氈子綁腿,綁腿有保溫和護腿的作用,年輕女子還在綁腿上纏紅腳帶子,男女皆束腰帶。羌族婦女亦喜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青年婦女常包繡有各色圖案的頭帕或用瓦狀的青布疊頂在頭上,用兩根髮辮盤繞作鬢;一般冬季包四方頭巾,上繡各色圖案,春秋季包繡花頭帕,穿有花邊的衣衫,衣領及袖口上鑲排梅花形銀飾,腰係繡花頭帕,係有花邊的繡花飄帶;喜戴銀牌、領花、耳環、圈子和和戒指等飾物,富有人家還在戒指上鑲嵌瑪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帶橢圓形的“色吳”,上用銀絲編織的珊瑚珠,用來祈求佑福增壽。 |
羌族 | 飲食 | Top of Page |
羌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麥、青稞、胡豆、黃豆、碗豆、蕎麥等;還有從川西平原運來的大米、麵粉等。蔬菜有圓根蘿蔔、白菜、辣椒、蓮花白等,常吃自己泡製的酸菜,每日以三餐為習。製作飲食、烹調較簡,常見方法是玉米粥內加蔬菜,叫“麥拉子”;還有玉米麵或麥麵做的饃饃或玉米蒸蒸,稱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麵蒸熟,此飯如以玉米麵為主叫“金裹銀”,以大米為主叫“銀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麥做炒麵用以放牧或外出時食用。羌民平時很少吃新鮮豬肉,一般在冬至後殺豬,豬肉切成長條挂在灶房房樑上,以煙熏幹成“豬膘”,顏色熏黃為好,傳統的觀念是,這種“豬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殺豬後的新鮮瘦肉,洗凈後灌進小腸作香腸,一般在年節食用。 羌族無論男女老少,均喜飲用青稞、大麥自家釀製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製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飲用時啟壇注入開水,插上細竹管,輪流吸吮,一般喝一半再添水,到味談為止。 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黃?燉雞或黃?(當歸、黨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 |
羌族 | 建築 | Top of Page |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 羌民居住的石屋大多築於高半山腰臺地,靠近泉水,少數居高山河谷地帶,三五家、七八家聚住一起,石屋順山排列,或高或低,錯落有致。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餘。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臺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
羌族 | 習俗 | Top of Page |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挂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挂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
羌族 | 宗教 | Top of Page |
羌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三十餘種,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圖騰崇拜。除火神以鍋莊(火塘)為代表外,其餘均以一種白色石英石(羌語稱阿握爾,意為白石神)為象徵,被廣泛加以供奉,供奉於屋頂正中最高處的白石神即為天神木比塔。 歷史上,羌區無本民族宗教性組織和寺廟,宗教職業都為不脫離生產勞動的羌族巫師(漢語稱端公,羌語稱“許”、“釋比”尊稱“阿爸許”)。“許”僅限男性擔任,可結婚生子。其主要經文為上中下三壇經共16部,無文字記載成書,靠口傳心授,流傳至今。經文為韻文,四字一句,兩句一節,講求平仄起伏和音韻音律。“許”的主要法器有猴頭帽、羊皮鼓、銅鑼、神棍、師刀、令牌和獸骨封、羊角卦等。“許”的法術包括預卜占卦(分羊髀卜、雞蛋卜、白狗卜等)、驅鬼除邪(送茅人),踩紅鍋、踩犁樺、開紅山、划水碗等。“許”作法前要用凈水洗前途,燃香柏熏身或殺白雞祭祖。如遇大的祭祀活動,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禮等,還需提前49天忌食蔥蒜齋戒沐浴,以示對神的虔城和敬意。羌寨中凡祭山、冠禮、還願、安神驅鬼、治病、出人意料穢、招魂、消災、看風水、乃至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兒命名、超度亡靈等,均必在“許”前來主持,因而在羌民中的地位極高,既是人神仲介者,又是文化傳播者,更起著精神領袖的作用。 |
羌族 | Top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