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頗族 |
||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 |||
景頗族 | 簡介 | Top of Page |
景頗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滬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衝、耿馬、瀾滄等縣。緬甸也有景頗族聚居。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景頗族居住在山區丘陵地帶,以農業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樓。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
景頗族 | 歷史 | Top of Page |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景頗在瀾滄江以東,金沙江地區;西部景頗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境內。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大量移居德宏地區,多與德昂、阿昌、僳、漢等民族雜居。現在的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
景頗族 | 音樂 | Top of Page |
景 頗 族 約 有 九萬三 千 多 人, 主 要 分 佈 在雲 南 省 德 宏 傣 族 景 頗 族 自 治 州 的瑞 麗 , 隴 川 等 縣 的 山 區 , 使 用 本 民 族 語 言 ,有 以 拉 丁 字 母 為 基 礎 的 拼 音文 字 , 他 們 信 仰 多 神, 普 遍 相 信 萬 物 皆 有 精 靈 , 因 此 獻 祭 儀 式 在 該 地 區
頗 為 盛 行 。 景 頗 人 多 善 於 即 興 作 歌 , 歌 詞 因 情 景 而 定 , 情 歌 最 為 流 行 ,但 只 許 在 晚 上 唱 。
在 鋩 鑼 與 象 腳 鼓 敲 響 的 時 候, 山 寨 的 篝 火 燃 起 來 了 , 景 頗 人 唱 起 古 老 的歌 謠 , 手 拉 手 跳 起 了 舞 。 |
景頗族 | 禮儀 | Top of Page |
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制,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景頗族坦誠好客,一直保留著“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糰,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食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
景頗族 | 慶節 | Top of Page |
|
景頗族的春節 景頗族的青年人在春節普遍開展“坦丁”(射擊)活動。“坦丁”是景頗十分愛好的活動,姑娘們往往是這個活動的裁判, 她們把靶包高挂在樹梢上,小夥子爭相用箭射,誰射中,靶包 就歸誰。姑娘們在靶包╴放有各種東西,有的象徵吉祥,有的 表示愛情,有的取笑捉弄小夥子,但多數裝著硬幣。姑娘們包靶包時很費腦筋,包上愛情的信物怕意中人打不中,包上取笑 的物體,又怕自己心愛的人打中了難為情。打靶時,人們圍著 射手,每當有人打中時,呼呼聲四起,十分熱鬧。 目 腦 “目腦”,亦稱“目腦縱歌”,“目腦”是景頗語的音譯,意思是 大夥跳舞。它是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景頗族群眾性歌 舞活動,也是景頗族人民用來驅惡揚善,祝賀吉祥幸福,歡慶豐收的傳統節日,一般於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為期二、三日。 “目腦”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很早以前,“目腦縱歌”還沒 有傳到地球上來,有一次太陽派使者,邀請地球上的萬物參加 他們的“目腦縱歌”。地球派所有的鳥雀前去參加。眾烏返回地 球後推舉孔雀做“腦雙”(領舞者)又表演了一次,景頗族祖先 看到百鳥優美的歌舞,決定把“目腦縱歌”移植人間,並在正月十五舉行。 舉行“目腦”盛會後,景頗人變得更加聰明勇敢,更加團結了,從此以後就成為景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日,雲南省隴川、盈江、瑞麗等地的景頗族的小夥子身著黑色衣褲,裹上白色包頭;姑娘身穿黑色對襟或左襟短 衣,下著彩色傃麗的圍裙,裹毛織的護腿,身上綴著銀泡銀 鏈,手拿各色手帕和花環;老年人身背織有民族圖案的“筒 帕”,扛著盛著米酒的竹筒。人們敲鑼打鼓,鳴槍放炮,成群 結隊地從四寨八鄉來到舉行“目腦”活動的地方。附近的傣、阿昌、崩龍、布朗、漢等兄弟民族也紛紛趕來參加。廣場中心豎 立一根高約二十米左右的,頂端有兩塊木板,木板兩側畫有精美而有象徵性圖案的“目腦柱”。人們圍著“目腦柱”,隨著歡快 的鑼聲,象腳鼓點和“高比”(用大小不同的兩段竹管做成,分主管和附管,有五、六個音孔)吹奏聲有節奏地歌舞,或由 “而嘎”(歌手)領唱,眾人跟隨,邊歌邊舞;或由青年男女錶 演迎賓舞,舂米舞,同時,姑娘們還將竹筒裝著米酒獻給客 人,表示對客人的敬重和美好的祝福。然後由幾個身穿龍袍, 頭插孔雀羽毛手持長刀的男子領著大家歌舞,並按規定的路線 行進,參加的人越來越多,舞隊越來越長,好似一條長龍在場 內緩緩移動。 |
景頗族 | 婚俗 | Top of Page |
景頗族有單方面姑表舅優先婚的習俗。舅家原女兒,生下來就是姑家原兒媳,相反,姑家的女兒絕不能嫁給舅家的兒子,這就是景頗人說 的“血不倒流”。這就形成了景頗族社會中的“姑爺種”和“丈人種”的關係,“姑爺種”姓氏的男子可以娶“丈人種”姓氏任何一家的女子。 這種婚姻關係一般要三個姓氏才能聯結或環狀婚姻系統,但實際上景頗族的婚姻關係是廣泛的,一個姓氏可與三五個其他姓氏結成“姑爺種”或“丈人種” 的關係,到了近代,只要排除同姓即可通婚。 景頗族舉行婚禮,有個傳統習俗。新娘在將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的孩子們拾來樹枝、竹條、舊籬笆等,設置障礙,並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這時迎親隊伍中的“長統”走出來,鄭重其事地倒出竹筒╴的水酒給小姑娘喝,並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錢,但姑娘們仍不滿足,一個勁地喊:“不準新娘過!”正當“糾纏不休”時,伴娘們簇擁著新娘從另一頭越過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攔。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歲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但有一點,都是對新娘的一種良好祝願。 有的地方,新娘將要進入新郎家時,新郎家大門口要栽上香蕉樹,意味子孫後代昌盛。同時還要栽上甘蕉。意味著新生活節節甜。在喧鬧聲中,新郎拉著新娘的手,透過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橋進入洞房。 |
景頗族 | 服飾 | Top of Page |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挂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涂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煙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
景頗族 | 飲食 | Top of Page |
景頗族閒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幹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採、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閒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 景頗族飲酒多是自製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 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
景頗族 | 建築 | Top of Page |
景頗族 | 習俗 | Top of Page |
在景頗族中,相當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組成的。家庭成員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何種語言,有傳統的習慣。彼此交談是各說各的話,而決不放棄使用本支系語言的權利。 |
景頗族 | 宗教 | Top of Page |
崇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的鬼靈都能對人起作用,給人以禍福。供奉的鬼分三類,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陽鬼為最大;地上以地鬼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為最大。凡遇插種、收割、婚喪、械鬥等均請巫師宰牲祭鬼,最大的祭典“目腦”,就是為祭“木代”鬼而舉行的。天主教也曾經傳入過,但沒流傳開。 |
景頗族 | Top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