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

 

 

首頁>寰宇風情>中華五十六民族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維吾爾族    簡介 Top of Page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是民族自稱。共有7214431人。“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係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最大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喀什“巴扎”    

  俗話說,到新疆不到喀什,等於沒到新疆,到喀什不看“巴扎”,等於沒有到喀什。喀什,是個有著千年以上歷史的古城。早在漢唐時期,這個“絲綢之路”上最大的驛站,已是活躍的國際集市了。遠道而來的羅馬、波斯、印度的商隊和內地川陜等地的馬幫雲集於此,進行貿易往來。如今,喀什約有人口30餘萬。城內高樓矗立。著名的艾提尕清真寺 周圍幅射狀街巷上,密布著國營商店和個體手工業店舖與攤販,經銷著國內外的名貴商品。然而,它們卻無法取代那傳統的七日一集的大“巴扎”。    

  “巴扎”,是維吾爾族的傳統貿易集市。喀什大巴扎,中心在城區東南的喀什噶爾河畔。每逢星期日集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流、物資雲集。從一般農副產品到價值很高的工藝品,應有盡有,並按種類分市排列。上午時分,巴扎漸入高潮,人們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在行人中還有少數婦女蒙著面巾。    

  巴扎上,與人們衣著有關的紡織品和皮毛,是引人注目的商品之一。這裡,除了來自新疆和內地的各種花色布匹之外,大量的是應時的真絲綢和化纖織品。尤其是來自蘇州和巴基斯坦的喬其絨,更是維吾爾族中青年 婦女爭相購買的暢銷品。    

  地毯,是巴扎集市上的又一宗重要商品。新疆地毯以其優良的質地,精美的圖案和鮮傃的色澤蜚聲中外。而喀什又是新疆優質地毯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地毯幾乎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家庭裝飾品,因此,地毯格外走俏。    

  維吾爾族工匠技術精湛,巴扎上的各種手工藝品,充分顯示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玉雕、腰刀、日用銅器、木器、陶瓷、首飾、花帽、服飾等,大都線條流暢,色彩鮮傃,做工非常精細,散發著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 。    

  在巴扎集市的商店?還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民間樂器,供人觀賞挑選。如製作精緻的獨它爾、彈拔爾、熱 瓦甫、薩塔、揚琴、艾捷克、胡西塔爾、嗩吶、笛子、手鼓等。這些維吾爾族的民間樂器,都是在古典樂器的基礎上,並借鑒中外樂器而發展起來的。    

  在大巴扎的邊緣,一塊很大的場地中,擠滿了牲畜,這就是專門的牲畜巴扎。南疆的毛驢。體小勁大,是維吾爾族農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今,它也成了內地一些省區前來購買的重要商品。    

  新疆是著名的瓜果之鄉,每當瓜熟果紅的季節,巴扎上到處都散發著誘人芳香的瓜果攤。常看到一些膚色不同的外國遊客,頭上頂著小花帽,手?拿羊肉串,或新鮮瓜果,邊吃邊聊,異常的興奮和愜意。 
維吾爾族    歷史 Top of Page
  維吾爾族的先民可追溯至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生活在貝加爾湖一帶。一世紀末逐漸向南遷,以後便與當地一些古代民族相融合。一千多年前,維吾爾族的先世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唐朝天寶三年(744),回紇以鄂爾渾河流域為中心建立了遊牧的回紇汗國,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係。 

  西元
788年回紇改稱回鶘,9世紀,回鶘大部分西遷入高昌、龜茲、于闐以西地區,在與當地民族長期相處中,還融合了部份吐番人、契丹人等,吸收了蒙、漢、藏等民族成份。逐漸發展為近代維吾爾族。西遷的回鶘人曾先後在中亞和新疆地區建立過喀喇(哈拉)汗國、高昌王國,並參與察合臺汗國和葉爾羌汗國的活動。 
維吾爾族    音樂 Top of Page

          維 吾 爾 族 約 有 人 口 五 百 四 十 八 萬 , 主 要 居 住 在 新 疆 維 吾 爾自 治 區 境內 , 語 言 屬 阿 爾 泰 語 系 突 厥 族 , 他 們 有 自 己 的 文 字 , 信 仰 伊 斯 蘭 教。 維 吾 爾 族 是 一 個 文 化 發 達 , 能 歌 善 舞 的 民 族 , 民 間 音 樂 的 種 類 極多 , 無 論 是 歌 唱 還 是 舞 蹈 , 只 要 那 鮮 明 的 節 奏 一 出 現 ,人 們 立 刻 就感 受 到 維 吾 爾 族 人 輕 鬆 活 潑 的 音 樂 。
維吾爾族    禮儀 Top of Page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如果在瓜果飄香的夏季和秋季到維吾爾族家作客,擺在你面前的不僅有茶等,而且還有紅沙瓤的西瓜,或者粉瓤、綠瓤和甜瓜。若是到農村作客,淳樸善良好客的維吾爾族農民,會將各種水果擺在你的面前,讓你盡情地享用。如果天色晚客人起身告辭時,熱情的主人總要盛情地挽留客人住在家?。如果有客人住宿,總是拿出最好的被褥給客人用。維吾爾族家家戶戶都有備用的被褥。第二天清晨主人要早起,為客人準備早安,求胡大保祐客人。 

  如果是貴客和遠道而來的親戚到家,有條件上的家庭要羊熱情款待客人,條件差一點的至少也要一隻雞,用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一家來了客人,親友鄰居輪流相請。吃飯時家?來了客人,就是客人已吃過飯,主人也盛情邀請客人與他們一起共餐。 
維吾爾族    慶節 Top of Page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肉孜節 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肉孜節”,也叫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因在封齋一個月後開齋的那天舉行而得名。伊斯蘭教規定成年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吃喝。齋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為準。封齋的天數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齋期滿後,節日的淩晨,人們聚集在禮拜寺作盛大的禮拜,然後開始熱鬧的節日活動。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子、糖果、點心等,人們身著民族服裝,熙熙攘攘,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互相拜年祝賀,男女老成群結隊出來遊玩,各種娛樂場所同時開放。在南疆還有說評書的,內容多為宗教故事。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在“肉孜節”後七十天舉行。“古爾邦”是阿拉伯語,意為“獻牲”,是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據說先知伊不拉音在一個晚上夢見“安拉”(即真主),“安拉”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依司馬義獻祭,當伊不拉忠實地執行命令的時候,“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羊代替。於是阿拉伯人就根據這個神話傳說,宰羊祭祀。西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繼承了這一風俗,並將伊斯蘭教歷(即回曆)的12月10日定為“古爾邦節”。節日期間,家境稍好一點的家庭都要宰一隻羊,有的還宰牛、宰駝,因此也叫宰牲節。宰勻的牲畜肉不能出賣,除將規定的部分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來招待客人和贈送親友。節日第一天早晨,人們到清真寺去作聚禮。節日禮拜結束後,人們上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過去按傳統,在古爾邦節?把作為血祭的牲畜宰好後,將其肉分成三份:一份作為“施捨”分給孤寡老殘和窮苦人,一份用來招待客人,一份留作自己享用。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施捨”的舊俗已趨於淡化了。 
維吾爾族    婚俗 Top of Page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喜糖、葡萄幹、棗、糕點、油炸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擇偶 男孩的父母首先從親友鄰里、鄉里,其次從外村異鄉為兒子物色對象。選中之後,就透過別人告訴兒子,徵求兒子意見,若兒子無意見,即可選定。男孩也可以自己物色對象,但須經父母同意。總之,父母的意見起決定作用。有的女方家若對某家的兒子有意,也可託人向對方表明。在維吾爾族中也有托媒人替子女物色對象的現象。 

  說媒 姑娘選定後,男方的父母請親友到女方家說媒提親。女主的父母要熱情接待來客。若合女方父母意,便可訂親。 

  訂親 訂親儀式。維吾爾語稱
達斯提汗塔西拉西克其克恰義。男方家準備二、三塊衣料、九個、一些糖果、一塊茶等禮物,男方的母親在一些女性親友的陪伴下前往女方家,這時雙方的母親就正式認了親。女方家備餐熱情招待來客。招待完後男方的母親將帶來的禮物一一呈上,表示謝意,並商訂討論彩禮和正式訂婚的日子。 
維吾爾族    服飾 Top of Page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誌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 ,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幹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 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 小花帽)。    

  繡制花帽,有多種方法:絲線平繡、十字花繡、絲線結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盤金銀繡、鉤花刺繡、扎絨刺繡以及刺、扎、串、盤綜合繡等。維族婦女先在四瓣帽面上繡出多彩的紋樣圖案,然後將四瓣帽面以頂為中心縫合起來並襯好帽?,套在木制帽模上成型,最後鑲上黑絨布邊,便成了一隻小巧玲瓏的花帽。 

  
奇依曼花帽色彩絢麗,針跡細膩。它用金銀彩 線繡制,還綴有各色塑膠小珠子。小夥子,姑娘戴上它 ,在蔭涼的葡萄架下彈唱起舞,顯得瀟灑自若,充滿活 力。 

  維吾爾族花帽作為一種民族特有的工藝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每逢重大節慶活動,維吾爾族人都要精心繡制或選購小花帽裝飾打扮自己;有的還將花帽高挂在屋內壁間,以增添房間陳設的藝術情趣;有時作為珍貴禮品饋贈親朋好友和來自遠方的賓客。 
維吾爾族    飲食 Top of Page
   維吾爾族日食三餐,早飯吃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羊肉串與手抓飯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烤肉槽是烤羊肉的必備炊具,是由鐵皮砸制而成。槽分上下兩層,中間隔板有無數通風洞孔。用無煙煤或 木炭作燃料。烤肉串時,點燃炭火,待煙盡火旺時,即將串好的羊肉串架在槽上烘烤。    

  烤羊肉串用的鐵桿子也很別致,是將30釐米長的3號鐵絲砸扁,一端加工成尖形,一端安裝木柄。先把 洋蔥末拌和腌約半小時的鮮羊肉塊串在鐵釬子上,架在 鐵槽上烘烤。然後撒上精鹽、辣椒粉、孜然粉,五分鐘 左右,翻動肉釬再烤另一面,並撒上調料,烤數分鐘即 成。    

  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 鬱,有的食者一次能吃十幾串,特別是到了冬季,人們 坐在烤肉槽前,既有紅撲撲的炭火取暖,又有香噴噴的 羊肉串解饞,真是妙趣橫生。近年來,這一色味俱佳的 維吾爾族的傳統小吃,已經走出家門,遍及京城,深受 人們的歡迎。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其主要原料為新鮮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再放洋蔥和胡蘿蔔在鍋?炒 ,並酌情放鹽加水。20分鐘後,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4 0 分鐘後,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晶瑩,味香可口,很有營養價值。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抓飯、包子、麵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子、銀絲捍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維吾爾族    建築 Top of Page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維吾爾族的建築物有其獨特風格。房屋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室內鑿壁龕,並飾以各種花紋圖案。舊式房屋多係土木結構,窗子較小,房頂開一個窗,通風采光差;室內進門有一連灶土炕,用來做飯取暖。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住房質量逐漸提高,有的住進了樓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較寬敞明亮通風。廳室佈置整潔樸雅,四壁呈白色泛藍,挂的壁毯,靠?置床,被褥均展鋪於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擺設一對鏤花方枕。室中央置長桌或圓桌,傢具及陳設品多遮蓋有鉤花圖案的裝飾巾,門窗挂絲絨或綢類的落地式垂簾,並襯飾網眼針織品。地面多裝飾民族圖案。維吾爾族人喜歡在庭院中種植花卉、果樹和葡萄,整個環境顯得雅靜、清新。 
維吾爾族    習俗 Top of Page
維吾爾族--禁忌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臥。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溼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維吾爾族    宗教 Top of Page
  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中的傳播、發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伊斯蘭教早在唐代即開始傳入新疆,大約在15世紀,伊斯蘭教最終取代其他各種信仰,而成為維吾爾族全民信仰的 宗教。從此,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習俗等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群眾大多數人屬於正統的遜尼派,只有一部分人信仰蘇菲派教義,在新疆稱為依禪派,此外還有少數人信仰什葉派教義。在宗教信仰活動上,各派一直保持著不同的宗教主張、儀式和特徵。 

  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主要表現在信仰者的思想、行為都要嚴格以《古蘭經》、《聖訓》和其他宗教經典為準則。 
維吾爾族     Top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