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安族 |
||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 |||
保安族 | 簡介 | Top of Page |
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 縣。少數散居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縣。
保安族地區位於甘肅西南部,東南與臨夏縣接壤,西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毗鄰,北與青海民和縣隔河相望,東北部與永靖縣以黃河為界。在這巍峨的積石山下,黃河上游之濱,水草肥美,宜農宜牧。小麥、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農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為著名。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 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 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 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
保安族 | 歷史 | Top of Page |
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來的自稱,保安族原是13世紀後,隨“西域親軍”東來這裡的已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先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長期與當地回、東鄉、撒拉、藏、漢等民族交往、通婚而逐漸形成。明萬曆年間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區設置保安營,修建了保安城。過去人們因其信仰伊斯蘭教、習俗與當地回族相近,而稱其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定名為保安族。據民族內部的傳說、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習俗,可以認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來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區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人,與周圍生活的回、漢、藏、土等民族長期交往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他們受封建農奴主的欺壓,被迫遷徙到現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3個毗鄰的村莊,當地習慣地稱其為保安三莊。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 |
保安族 | 音樂 | Top of Page |
保 安 族 是 一 個 人 口 較 少 的 民 族 , 有 六 千 九 百 餘 人, 主 要 居 住 在 甘 肅 省 寧 夏 大 河 家 等 縣 。 保 安 族 的 言 語 屬 阿 爾 泰 語 系 蒙 古 語 族 , 無 文 字 , 通 用 漢 語 。 他 們 信 仰 伊 斯 蘭 教 。
保 安 族 人 常 用 『 花 兒 』 來 抒 發 人 們 的 內 心 感 情 , 幾 乎 人 人 都 能 觸 景 生 情 , 即 興 而 歌 。 這 首 『 花 兒 』以 其 獨 特 的 樂 句 , 表 達 了 青 年 男 女 踏 青 時 的 歡 樂 心 情 。 |
保安族 | 禮儀 | Top of Page |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挂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鉤上一挂,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 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製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在達山瑤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
保安族 | 慶節 | Top of Page |
保安族人長期以來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影響著保安族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保安族的節日活動中,幾乎全部都屬於伊斯蘭宗教節日。 開齋節 在伊斯蘭歷九月齋戒期滿後開齋之後的三天為節日。齋日一般以見新月始,下月再見新月為終。保安人在節日╴首先進行禮拜。禮拜之後,開展其他節日活動。走親訪友,請客送禮,結伴遊玩,青年男女聚會歌舞。人民政府規定,各地可放假一至三日,並搞好物資供應,以保證群眾歡慶節日。 |
保安族 | 婚俗 | Top of Page |
保安族婚禮十分有趣,婚禮選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舉行。婚禮當日由男方率親朋數十人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兩位年輕貌美的婦女參加,在女家進行祝福儀式時,阿訇要從窗口向院╴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後由新娘村╴的年輕人向新郎討要“奴工木哈”,即著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說明:你娶走我們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當女方送親隊送新娘離家時,讓新娘從自己的房門到大門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麥、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糧,以示將幸福留給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內唱“宴席曲”,有問有答,十分熱鬧。唱著唱著,歡樂的人們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並邊舞邊向大門退去,表示婚禮已接近尾聲。新娘進門後,3日不吃婆家的飯,由娘家送來,以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 |
保安族 | 服飾 | Top of Page |
保安族早期與蒙古族相鄰居住,服飾也基本上與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長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則穿夾襖,戴白羊毛氈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係各色鮮傃的絲綢腰帶,並帶有小裝飾物。
元朝後期,因受藏、土族的影響,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長衫,戴禮帽。有的男子還穿高領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飾色彩比較鮮傃,腳穿繡花鞋,這期間的服飾兼有藏、土族服飾特點。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保安人遷徙到今甘肅積石山大河家地區後,與周圍的回族、東鄉族、漢族密切往來,其服飾又有了明顯變化。平時,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號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節慶時,一般頭戴禮帽,身著黑條絨長袍,外扎彩色腰帶、挂腰刀,足穿牛皮長筒靴。婦女平時穿紫紅色或黑綠色燈心絨大襟上衣,藍色或黑色褲子,有的喜歡穿過膝的長袍,下身多穿水紅的花色褲,襯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
保安族 | 飲食 | Top of Page |
保安族 garrison of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including elements of the PLA Ground Forces, PLA Navy, and PLA Air Force; these forces are under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in Beijing and under administrative control of the adjacent Guangzhou Military Region |
保安族 | 建築 | Top of Page |
保安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 “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
保安族 | 習俗 | Top of Page |
保安族 | 宗教 | Top of Page |
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少數人信奉新教。 |
保安族 | Top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