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族

 

 

首頁>寰宇風情>中華五十六民族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門巴族    簡介 Top of Page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文字。多通曉藏語,通用藏文。 

  門巴族聚居位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峰巒重疊,原始森林茂密。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在林芝、墨脫一帶急轉南下,形成肥沃的河 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四季常青,被譽為
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過去,由於山川阻隔,對外交通十分困難,外界人很難涉足 境,令人們十分嚮往。 

  門巴族的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
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著名的詩歌集《倉央嘉措情歌》為六世紀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作。 

  門巴族主要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林業。 
門巴族    歷史 Top of Page
  門巴族人民生活在西藏高原的門隅地區,自古就與藏族有著密切的聯繫。西元823年設於拉薩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記載中提到的孟族,就包括門巴族,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瑪拉山區繁衍生息,與藏、培巴等民族長期相處。早在西元7世紀,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包括這裡。門巴是這裡的土著。在門巴族的發展中,吸收了藏族的血緣。 13世紀,門隅做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17世紀中葉以後,門巴族一直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的統治之下。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也兼營畜牧和狩獵。在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下,生產力水準十分低下,採用刀耕火種的落後的生產方式,生活非常貧困。1959年西藏地區實行了民主改革,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起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門巴族人民的經濟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門巴族    音樂 Top of Page

門 巴 族 分 佈 在 西 藏 自 治 區 , 約 有 六 千 二 百 多 人 口 。 『 門 巴 』 是 居 住 不 同 地 域 的 門 巴 人 自 稱 。 門 巴 族 有 自 己 的 語 言 , 沒 有 文 字 。 信 仰 喇 嘛 教 和 原 始 巫 教 。 門 巴族 人民 創 造 許 多 優 美 的 曲 調 , 有 稱 為『 薩 瑪 』,『東 三 巴』 的 民 歌 及 豐 富 動 人 的 民 間 傳 說 。

此 首 樂 曲 描 寫 了 門 巴 族 小 朋 友 在 山 間 嬉 戲 的 情 景 , 他 們 唱 著 山 歌 , 踏 著 山 泉 , 尋 找 著 自 己 的 世 界 。

門巴族    禮儀 Top of Page
門巴族    慶節 Top of Page
  門巴族沿用藏曆,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 
門巴族    婚俗 Top of Page
  門巴族婚禮饒有風趣,婚禮前,新郎一方要帶幾竹筒酒上路迎親,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新娘進屋後,新郎家要擺酒肉和油餅款待客人,屆時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難新郎家,以考驗男方的誠意。新郎家要獻哈達、陪話,不斷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滿意後,才能開懷暢飲。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輪流給客人敬酒,客人還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對飲,並讓他們當眾比試誰喝得快,誰先喝完就預示著今後誰當家。門巴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 
門巴族    服飾 Top of Page
  門巴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門隅地區和墨脫縣,其南部與印度阿薩姆邦接壤,北部靠藏區,東南與洛渝地區毗連,西部與不丹為鄰。由於山河阻隔,外人難涉,歷史上曾將門巴族的居住地稱為"隱藏地",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帶神秘色彩的傳說和神話。由於長期與藏族相處,在吸收較多藏族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習俗。

婦女愛羊皮

  少女披羊尾和四條腿俱全的小羊皮,成年後披牛犢皮或山羊皮,即便是婚禮上,盛裝的新娘也要披一張好羊皮。

文成公主的傳說

  相傳文成公主入藏時,為避邪,披獸皮,途經門隅時將這張皮賜給了門巴族婦女,自此相沿成俗。

獸皮功用多

  實際上這一風俗的來源可能更早,與門巴族的生活環境有直接關係。門巴族居住的門隅勒布地區氣候潮濕、寒冷,身披獸皮,皮毛朝外,可擋風雨、防潮、保暖。再者,由於他們居住地區坡大路窄,人們擅背不擅挑,在背東西時獸皮可做墊物用。

婦女胸掛護身佛盒

  婦女們盛裝時均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戒指,上嵌珊瑚、綠松石等各種寶 石,戴白玻璃穿成的

項鏈,胸掛"呷烏"(盛放護身菩薩的銀佛盒)。

  門巴族與藏族關係密切,生活習俗方面受藏族影響 較大,同時又具有自身特色。門巴族的服飾多采用氆氌為原料。氆氌是藏族製作衣服和坐墊的一種羊毛織品, 種類多樣,色彩傃麗,是門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門隅一帶男子喜戴一種叫
八拉嘎的帽子,用藍色或黑色氆氌作帽頂,下部使用紅色氆氌,翻檐處用桔黃色絨布鑲邊,並留一個缺口,戴帽時把缺口對在右眼 上方。桔黃色顏料是用當地出產的一種草根製作而成。幾種顏色反差鮮明,遠遠望去十分醒目。門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氌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於坡大路狹,人們愛穿軟底長筒靴,用紅、黑兩種色的氆氌鑲配縫製。墨脫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編的斗笠防日曬雨林。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織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懸砍刀或葉形小刀。    

  門隅的婦女也是穿袍服,外邊圍一塊白色氆氌圍裙。勒布、邦金一帶的婦女,習慣在背上披一張羊皮或牛犢皮。傳說這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來到山南留下的習 俗,為了避妖邪,圖吉祥。婦女頸上都懸挂著用松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她們穿的內衣叫
不 布熱,顏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扣子,只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稱冬固,分長短兩種,用紅 、黑氆氌做成。有的胸前挂上一個用金屬製成的護身佛盒,內裝佛像及經卷,叫做噶烏。不論男女,都係一條長2米,寬約6米的紅氆氌腰帶。墨脫一帶由於氣候溫暖,婦女都喜歡穿色白質薄的小上衣或無袖無領的褂子,下著花色裙子,配上項鏈、耳環,顯得格外瀟灑俊俏。 

門巴族    飲食 Top of Page
  門巴族日食三餐,有些地區主食糌粑。門達旺地區、錯那縣、墨脫縣等地以雞爪谷加工成食品作為主食。門巴族還喜用蕎麥麵在薄石板上烤烙蕎麥餅。大米的吃法與漢族相同,玉米和雞爪谷則用來做成糊粥食用。 肉類以牛、黃牛肉居多,也食豬肉和羊肉及獵獲的野生動;食用方法習慣燉或製成肉乾。 

  有些地區種植蔬菜歷史悠久,品種有南瓜、黃瓜、白菜、番茄、洋白菜、辣椒、非菜等。 

  門巴族善用雞爪谷、玉米、高梁等糧食釀酒。所有食具大都是木制,門巴族食工製作的木碗,已成為傳統的手工藝品。 
門巴族    建築 Top of Page
  門巴族因為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坡低而熱的谷地,所以住的是幹欄式的房子。住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木頭、竹子、草、石塊等建蓋,既簡單又適用。房屋多半是木頂、竹頂或草頂的兩層小樓,外有曬臺,用木板、石塊或竹籬笆做╴。屋頂為人字形,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晚上睡覺時,在室內地板上鋪上粗毛毯或者獸皮,和衣而臥。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方言差別較大。多數門巴人都能講藏語。門巴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藏文。 

  門巴族村寨相對分散,十幾戶、幾十戶的村落,往往分幾個居民點。房屋結構因氣候差別而略有不同。 

  門隅一帶的住房用石頭砌╴,
字形屋頂上覆蓋木板,加壓石板。房屋多為木頂、竹頂或草頂的兩三層閣樓。以石塊、木板或竹籬築╴,屋頂多為字形。上層放草和秸桿;下層關牲畜;中層則是一家人的居所。 

  墨脫地區的門巴族人的住房以幹欄結構為主,房屋與地面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頂,用蕉葉或木板覆蓋,再用石板壓頂。所有建築門都朝東,因為他們認為太陽出來就照進家門,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門巴族    習俗 Top of Page
  門巴族狩獵是一種集體活動,狩獵時自願結夥,公推首領,首先擊中獵物者,在分肉時要分得雙份,其餘人均一份。狩獵結束後,將肉割好、烤熟背回。如果獵物很多,則在離村較近的地方點火為號,召集村民共同來接應,進村後要將多餘的獵物分給村人或共同聚餐。如果在歸途中遇見行人,無論相識與否,都要贈達一份獵物,認為這樣下次狩獵才有好運氣。 

  門巴族好客,凡有客至,全家人攜酒到村口為客人洗塵,並做好米飯、燉肉款待。宴請客人時,主婦要站立一旁,為客人斟酒,並保證客人的酒杯總是滿的。如客人酒醉主人會很高興,認為自己的真誠為客人所接受。客人離別時主家要執酒送到村外。 
門巴族    宗教 Top of Page
門巴族     Top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