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首頁>寰宇風情>中華五十六民族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土家族    簡介 Top of Page
  土家族有5704萬多人,分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等縣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宣恩、利川、恩施等縣(市),重慶市的酉陽、秀山、黔江等縣,以及貴州省的印江、沿河等縣。 

  土家族有自已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
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
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打傢夥等。 
土家族    歷史 Top of Page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其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
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誌中開始用土家名稱。 

  從秦到清的漫長歷史中,土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響。其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秦至隋的郡縣制時期; 第二階段是唐宋時期的羈縻州縣制時期; 第三階段是元明至清初的土司制時期; 第四階段是中晚清的改土歸流時期。 

  在歷史上苗族與土家族之間是有過長期的隔閡的,遠自東漢初年起,中原統治者就一貫的利用土家族統治階層來控制當地的一切非漢族人民,其中也包括土家平民,但主要的是苗瑤人;從唐末五代起,這種控制更趨向於具體化,即使是漢族統治階層的人
入主了這一地區,自己也先得土家化,然後駕馭著土家來控制苗族;元、明、清三代實行所謂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為止,大小土司幾乎全部由土家人承當,代替中原統治者約束當地的土苗平民。嚴格地說,歷史上的這種矛盾僅存在於土家統治階層與土家及苗族人民之間,但在不甚理解階級矛盾道理的時代,總認為矛盾是存在於土家與苗族之間,就是把階級矛盾完全看著民族矛盾。解放初期,為土家族自治而活動的幹部很為苗族幹部同志冷淡,因為他們顧慮土家的統治也許要捲土重來。 
土家族    音樂 Top of Page

土 家 族 約 有 人 口 二 百 八 十 三 萬 二 千 七 百 多 人 , 分 佈 在 湖 南 省 湘 西 土 家 族 苗 族 自 治 縣 等 地 。 土 家 語 屬 於 漢 藏 緬 語 族 , 使 用 漢 文 。 宗 教 信 仰 以 民 間 宗 教 為 主 。

土 家 族 素 有 懂 編 歌 , 愛 唱 歌 的 美 稱, 山 歌 音 域 不 寬 , 感 情 真 摯 熱 烈 。 具 有 濃 郁 民 族 風 格 的 擺 手 舞 , 則 是 他 們 古 老 的 文 娛 活 動 。 樂 曲 為 人 們 展 現 了 土 家 山 寨 的 一 幅 生 動 的 畫 卷 。

土家族    禮儀 Top of Page
  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然後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    慶節 Top of Page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過 趕 年 

  過趕年,也叫提前過年,又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異於其他兄弟民族的年節。據說在明代,倭寇侵擾我東南沿海一帶,政府兵將禦侮受挫,特令組織士兵出征抗倭,限定臘月三十日登程,不得誤期。土家族先民為了按期出發,奔赴前線,打擊倭寇,故提前一天過年。繼因祖先抗倭立功,其後代子孫為了繼承發揚祖先愛國精神,依舊提前一天過年,以示紀念。 

  根據祖傳,過年的當天,一家之主半夜起床,不許點燈,摸黑煮飯,切菜不用刀,把肉弄成團團,豆腐插成塊塊,蔬菜扭成節節,一鍋煮熟,裝滿一盆。紀念祖先時,用曬席或衰衣遮住,以示在今天的和平環境╴,不忘祖先當年的征戰。 

  女兒會,原名“十個棚女兒會”,是流行於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的土家族青年男女自戀愛的節日。每年七月二日為女兒會的會期。每到這一天,周圍七八十里以內的宣恩、建始、鶴峰一帶的各族男女青年都來趕會。 
土家族    婚俗 Top of Page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
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
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圍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 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 陪十姊妹活動即告結束。 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 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罵媒人。陪哭多是難分難捨的纏綿之詞。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順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養心操碎,樹欲靜而風不息,恩德未報就別離。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住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 

  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稱還骨種,在土家族中比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說。 

  土家族在同姓為婚的問題上十分謹慎,僅限於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內通婚為大逆。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規的同姓婚姻,也還是不能為大多數土家人認同。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是比較自由的,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即可結為夫妻。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
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透過女兒會,自由戀愛,結為終身伴侶。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包辦婚姻,清乾隆《鶴峰縣誌》載:至於選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問女子願否。如女子無恥,口稱不願,不妨依法決罰,一與聘定,終身莫改。” 
土家族    服飾 Top of Page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家機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藍色,女子將布染成鹿子鬧蓮喜鵲鬧梅雙鳳朝陽等富有喜色的圖案。 

  男式服飾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為
琵琶襟,後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 

  女式服飾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
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杆;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後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 
土家族    飲食 Top of Page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土家族    建築 Top of Page
  土家族的傳統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磚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腳樓四種類型, 除此之外還有石板屋和岩洞。民居結構分為正屋、廂房和司檐:正屋一般為三間, 中間一間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兩頭前面並與正屋垂直的兩間為廂房; 正屋後面的為司檐(也稱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稱門樓子, 中間為天井。土家族一般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吊腳樓是一種全木結構的幹欄建築,為土家族的主要住所形式之一。土家族住所的結構一般為一正兩廂(也有一正一廂的),其中廂房為吊腳樓。吊腳樓的地基低於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豎立十幾根木柱,木柱上鋪木板(樓板),以木板為壁,一般二至三層。吊腳樓的前面有陽臺,兩邊有走廊。陽臺和走廊排柱懸空,懸柱的末端有圓錐形雕飾,名為吊進瓜。陽臺和走廊的欄杆多由木條組成,富裕之家在欄杆上雕龍畫鳳,在窗子和門上精雕細刻。陽臺的屋檐為飛檐翅角,其遮檐用長 條木板釘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腳樓因前有陽臺、兩邊有走廊,互成轉角之勢,故名轉角吊腳樓。吊腳樓集建築、繪畫、雕刻藝術於一體,是土家族建築雕刻藝術的傑出代表。  

  土家族聚居,古來皆
散處溪谷,所居必擇高峻。至今,村落山寨,或依山傍水,或橫臥山,或騎坐山梁,或隱藏峽谷,或躲進白雲深處,古木翠竹環抱,吊腳木樓,鱗次櫛比,宛如翡翠珍珠,灑落崇山峻嶺之中,頗有世外桃源之幽美。 
土家族    習俗 Top of Page
  新娘回門時,忌為娘家掃地,恐將娘家財氣掃光。回門日,新郎吃岳丈家頭一餐時,忌將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飯吃光,忌將酒杯中事先投入的兩粒黃豆(金豆)吃掉,酒後應留在杯中,以免將岳家吃窮喝光。回門時,忌新婚夫婦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場中打
34以外數目的雞蛋。俗信,1個(雞蛋)為獨吞,2個為罵人,5個銷五穀,6個是賞祿,789個則應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語,故習於打3個或4個荷包蛋待賓客。 
土家族    宗教 Top of Page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
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     Top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