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倫春族 |
||
簡介 歷史 音樂 禮儀 慶節 婚俗 服飾 飲食 建築 習俗 宗教 | |||
鄂倫春族 | 簡介 | Top of Page |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 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
鄂倫春族 | 歷史 | Top of Page |
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百發百中的射手,他們對各種野獸的習性和生話規律瞭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 最早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西從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鄂倫春人中的一部分,從黑龍江以北陸續南遷到大小興安嶺,現分佈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南木、黑龍江省十八站,白依那、黑河、遜克、嘉陰等地、人口已達6千餘人。20世紀40年代他們還是一個帶有原始公社殘餘的遊獵民族,獵獲物在部族內平均分配,保存著一些原始社會共同消費和平均分配的習慣,老、弱、傷、殘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還要多一些。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告別了狩獵,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心靈手巧,能夠利用樺樹皮製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衣、鞋、盒、簍、桶、箱,甚至是輕巧的樺皮船。這些物品上有美麗的圖案,輕巧耐用,精緻大方。 |
鄂倫春族 | 音樂 | Top of Page |
鄂 倫春族約有三千多人,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等縣。他們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無本民族文字。鄂倫春信仰薩滿教。 『扎恩達勒』是鄂倫春族採用一些固定曲調即興演唱的歌曲。種類很多,風格多樣 。伴有口琴,手鼓所表演的轉圈舞點綴了茫茫的大草原。 |
鄂倫春族 | 禮儀 | Top of Page |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
鄂倫春族 | 慶節 | Top of Page |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
鄂倫春族 | 婚俗 | Top of Page |
鄂倫春族 | 服飾 | Top of Page |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遊獵,服飾多以鹿、豹、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男子出獵時,穿豹皮衣、皮褲,戴豹頭皮帽,穿烏拉。現今日常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服飾圖案 服飾圖案主要有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三種: 幾何紋。數量最多,主要有圓點紋、三角紋、水波紋、浪花紋、半圓紋、單回紋、雙回紋、丁字紋、方形紋、渦紋等。多半依個人需要大量組合,以產生新的圖案節奏和旋律。 植物紋。數量居次,以葉子紋、樹形紋、花草紋、花蕾紋等為主,其中南綽羅花紋樣尤為突出,運用甚廣。鄂倫春語「南綽羅花」意為「最美的花」,象徵純潔的愛情。多用於姑娘嫁妝的,以示愛情純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雲卷變形紋表示。 |
鄂倫春族 | 飲食 | Top of Page |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麵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
鄂倫春族 | 建築 | Top of Page |
“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桿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傾斜度約6 0
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他木桿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豹皮或樺樹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禦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面生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出進的門。斜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疊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豹皮覆蓋。一架斜人柱約需豹皮五六十張。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蓋樺樹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 斜人柱結構簡單,拆蓋極為容易,所用原料幾乎俯首即拾。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這種較為原始的活動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獵時才偶爾搭建,用以棲身或暫避風寒。 |
鄂倫春族 | 習俗 | Top of Page |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
鄂倫春族 | 宗教 | Top of Page |
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導致鄂倫春人多神崇拜。鄂倫春人認為,自然界的山川樹木,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都存在著神靈。出獵時每遇到古樹、高崖、洞窟都以為是山神“白那恰”的棲地不敢喧嘩,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豐收。鄂倫春敬畏熊,稱熊為“雅亞”(祖父),“太貼”(祖母)或“阿瑪哈”(舅舅),不直呼其名。 |
鄂倫春族 | Top of Page |